讲读厅有感

当年开集贤,非适典章寄。
虽资胜国遗,亦拔山林萃。
时叨云台议,或较虎观异。
流传柏梁和,奏草玉堂记。
含毫贾陆登,待问枚马至。
遭逢一时会,千载良不易。
新都开天极,文昌照幽冀。
玉馆袭故规,琐郎寄名位。
颇念讲署槐,曾连众仙跂。
南北俱神京,今古同胜事。
毋令仗箠儿,鞠我瀛洲地。
晨趋历苍阶,遗编识中秘。
不闻金门宣,徒怀彤管志。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读厅有感》借古讽今,通过对比古今文化殿堂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对学术传承的珍视和对现状的忧虑。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前八句)回忆古代文化盛况。用"集贤院""云台""柏梁"等历史典故,描绘当年人才济济、思想碰撞的场景——学者们像贾谊、陆机这样的才子挥毫泼墨,像枚乘、司马相如般的文豪应答如流,展现了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转折到当下。虽然新建的学馆沿袭旧制,但已沦为虚名。作者特别提到"讲署槐"(象征教育的古树),暗指现今学术场所徒有其表,南北两京(可能指政治中心)虽延续着"胜事"的名头,实则名不副实。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发出警示。用"仗箠儿"(持鞭之人,暗指权贵)可能践踏"瀛洲地"(仙境,喻文化圣地)的意象,表达对文化空间被侵蚀的担忧。结尾更显寂寥:清晨踏着青苔台阶整理古籍,却再也听不到皇宫召见学者的钟声,只剩自己空怀著书立说的志向。

全诗通过古今对比,揭示文化传承的断裂,既有对历史的敬意,又有对现实的批判。作者用"槐树""青苔"等具体意象,让抽象的文化忧思变得可感可知,最终落在知识分子的孤独坚守上,容易引发读者对文化价值的思考。

黄省曾

(1490—1540)明苏州府吴县人,字勉之,号五岳。黄鲁曾弟。通《尔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乡榜,而会试累不第。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又学诗于李梦阳,以任达跅弛终其身。有《西洋朝贡典录》、《拟诗外传》、《客问》、《骚苑》、《五岳山人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