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叹

世事底相迫,人间谁独醒。
行歌仍白石,把阅且黄庭。
山迥云时出,天高霜夜零。
菉葹无久色,松柏向人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纷扰世事中保持清醒、寄情山水的形象,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自然高洁品格的向往。

首联"世事底相迫,人间谁独醒"直指现实困境:世间烦心事不断逼迫,但又有谁能保持清醒呢?就像现代人常感叹"生活压力大,难得保持初心"。

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画面展现超脱的生活态度:诗人在白石上边走边唱("行歌仍白石"),手捧道家经典《黄庭经》阅读("把阅且黄庭")。远处山峦起伏,云朵时隐时现("山迥云时出"),秋夜高远的天空飘落寒霜("天高霜夜零")。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清冷高洁的意境。

尾联"菉葹无久色,松柏向人青"用植物作对比:杂草(菉葹)很快就会枯萎,而松柏却始终青翠。这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暗喻世俗名利如过眼云烟,唯有高尚品格能长存。就像现代人常说"浮华易逝,本心难得"。

全诗妙在将抽象的人生感悟转化为可感的自然景象,没有说教,而是让读者通过"白石、黄庭、云、霜、松柏"等意象自己体会。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既写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又展现了一种可行的解脱之道——回归自然,保持本真。这种在压力中寻找精神家园的主题,对现代读者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