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神皋亭应制

清跸喧黄道,乘舆降紫宸。霜戈凝晓日,云管发阳春。
台古全疑汉,林馀半识秦。宴酣诗布泽,节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险,今依道德淳。多惭献嘉颂,空累属车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皇家仪仗出行的盛大场面,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仁德治国的赞美。

开头两句写皇帝出行的壮观景象:侍卫清道,车驾从皇宫出发,黄尘滚滚,彰显皇家威严。接着用"霜戈"(闪亮的兵器)和"云管"(悠扬的乐声)渲染出庄重而欢庆的氛围,仿佛连兵器都映着朝阳,音乐催发了春天的生机。

中间部分通过"台古""林馀"的描写,将眼前景物与历史相连,让人联想到秦汉时代的辉煌,暗含对当今盛世的自豪。随后点明这场宴会不仅是饮酒赋诗,更是推行仁政、布施恩泽的契机。诗人对比古今,指出过去靠山河险要固守疆土,如今则依靠道德教化使天下归心,强调"仁政"比"险阻"更能治国安邦。

结尾诗人谦虚地表示:自己虽献上颂诗,却惭愧才华不足,只能追随车驾扬起的尘土,默默敬仰。全诗在华丽铺陈中不失深沉,既展现了皇家气派,又传递出"以德服人"的政治理想,语言凝练,意象大气,是典型的应制诗佳作。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