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末场卷,矮屋无聊,成诗数十韵,揭晓后因续成之(丙申)
我亦胡不足,而必求科名。
名成得美仕,岂遂贵此生。
十年弃制蓺,汗漫窥六经。
友串亡称举,谓我手笔精。
安知公等长,真非予所能。
所以来试者,亦复有至情。
父母两忠厚,辛苦自夙婴。
一编持授我,望我有所成。
未尽无所成,而世以此轻。
因之忘颜厚,自量非不明。
贵从老亲眼,见此娇子荣。
痴心有弋获,焉知非我丁。
独叹少也苦,精力遂不撑。
四更赴辕门,坐地眠瞢腾。
五更随唱入,阶误东西行。
揩眼视达官,蠕蠕动两枨。
喜赖搜挟手,按摩腰股醒。
携篮仗朋辈,许贿亲火兵。
拳卧半边屋,隔舍闻丁丁。
黄帘自□晚,蜗牛喜观镫。
梦醒见题纸,细摩压摺平。
功令多于题,关防映红青。
文字如榨膏,槷急膏亦倾。
卷完自嗤笑,此又虫语冰。
安知上钓鲇,突作掉尾鲸。
自视此穷骨,何让棱等登。
归去见儿女,誇我头衔增。
但愁世上语,高文真有灵。
又愁邻舍翁,故生分别惊。
寒檠照秋馆,苦续号虫声。
同砚有良友,鋻此欣慨并。
难与外人言,果蠃于螟蛉。
名成得美仕,岂遂贵此生。
十年弃制蓺,汗漫窥六经。
友串亡称举,谓我手笔精。
安知公等长,真非予所能。
所以来试者,亦复有至情。
父母两忠厚,辛苦自夙婴。
一编持授我,望我有所成。
未尽无所成,而世以此轻。
因之忘颜厚,自量非不明。
贵从老亲眼,见此娇子荣。
痴心有弋获,焉知非我丁。
独叹少也苦,精力遂不撑。
四更赴辕门,坐地眠瞢腾。
五更随唱入,阶误东西行。
揩眼视达官,蠕蠕动两枨。
喜赖搜挟手,按摩腰股醒。
携篮仗朋辈,许贿亲火兵。
拳卧半边屋,隔舍闻丁丁。
黄帘自□晚,蜗牛喜观镫。
梦醒见题纸,细摩压摺平。
功令多于题,关防映红青。
文字如榨膏,槷急膏亦倾。
卷完自嗤笑,此又虫语冰。
安知上钓鲇,突作掉尾鲸。
自视此穷骨,何让棱等登。
归去见儿女,誇我头衔增。
但愁世上语,高文真有灵。
又愁邻舍翁,故生分别惊。
寒檠照秋馆,苦续号虫声。
同砚有良友,鋻此欣慨并。
难与外人言,果蠃于螟蛉。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科举考生的自白书,用大白话讲出了古代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矛盾心理和真实体验。
前半部分像在自我安慰:诗人说自己本不想追求功名,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他,社会又看重科举,只能硬着头皮应试。这里有个很真实的心理描写——明知自己可能考不上,但还是抱着"万一中奖"的侥幸心理,就像现在买彩票的心态。
中间部分生动记录了考场实况:凌晨四点就赶考,迷迷糊糊走错路,进考场像过安检(搜挟手),还要贿赂看守。考场环境极差,像蜗牛挤在壳里,听到隔壁刻字声,题目多得像榨油,把脑汁都榨干了。这些细节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代科举的残酷。
考完后的心理特别有意思:自己觉得考得烂,结果居然中了!回家炫耀新头衔时又心虚,怕别人说闲话。这种"逆袭"后的不真实感,和现在普通人突然走红的心理一模一样。
最后诗人点出关键:这种复杂心情只有同样参加过考试的朋友才懂,外人根本理解不了。就像现代人考研、考公的艰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共鸣。
全诗最打动人处在于: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说出了所有应试者的共同经历——父母的期待、社会的压力、考试的折磨、侥幸成功的忐忑,这些情感穿越时空依然能引发共鸣。诗人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像朋友聊天般分享自己的糗事和真心话,让严肃的科举话题变得亲切有趣。
郑珍
(1806—1864)贵州遵义人,字子尹,号柴翁。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精通文字音韵之学,熟悉古代宫室冠服制度。有《礼仪私笺》、《轮舆私笺》、《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巢经巢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