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吴子似所居二首 其二 (陆象山作记)经德堂

上帝降斯民,厥初存秉彝。
古昔世教明,大道行坦夷。
裘葛顺冬夏,饮食充渴饥。
非有慕于外,夫妇皆与知。
岳渎气既分,民风日浇漓。
仁义既榛塞,教化悲陵迟。
隐然善端著,不胜奸伪滋。
其至藉吾道,纷纷取世资。
阳尊若示公,阴叛实济私。
孟氏极雄辩,剖晰精毫釐。
言言七篇在,炳如日星垂。
千载嗟晦蚀,大义谁复提。
延陵有佳孙,好学谨操持。
传授有所自,源派分江西(自注:子似,象山学者。)。
若为日用功,义利早辨之。
细读象山记,妙意良在兹。
愿言不为穫,努力但耘耔。
堂前有松桂,年年长柯枝。
生意不自已,何心论报施。
请子对佳木,长哦经德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陆象山写给朋友吴子似书房"经德堂"的题诗,主要探讨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教化悲陵迟")讲的是道德沦丧的社会现状。诗人说人类天生就有善良本性,古代社会道德昌明时,人们生活简单纯朴,夫妻之间都能明白这些道理。但随着时间推移,社会风气越来越浮华,仁义道德被忽视,教化也衰落了。

第二部分("隐然善端著"到"大义谁复提")批评了当时一些伪善现象。有些人表面上尊崇道德,实际上却为私利而违背道德。诗人特别提到孟子,说他的七篇著作像日月星辰一样光辉,但千年来真正理解的人很少。

第三部分("延陵有佳孙"到最后)是称赞吴子似。说他继承了陆象山的学问(江西学派),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分辨义与利。诗人用松桂生长作比喻,说明道德修养要像树木自然生长一样持续不断,不必计较回报。最后建议吴子似对着院中树木,诵读这首关于道德的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简单的生活现象(如穿衣吃饭)说明深刻道理
2. 批评社会现象时一针见血,指出伪善问题
3. 用树木生长比喻道德修养,形象生动
4. 既有严肃说理,又有朋友间的真诚劝勉

核心思想是:道德修养要发自内心,持之以恒,不要被世俗利益迷惑。就像松树桂树自然生长一样,培养品德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陈文蔚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