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非常生动的画面,讲述了一个文人半生的创作故事。
诗人把自己写过的诗比作一座"坟墓",而陪葬品竟是捻断的胡须——这个奇妙的比喻立刻让人联想到诗人苦吟推敲时,不自觉捻断胡须的创作场景。"殉"字用得特别巧妙,把胡须拟人化,仿佛这些胡须是为诗歌艺术献身的勇士。
后两句道出时间跨度:半辈子的光阴在字斟句酌中流逝,当初的美髯也渐渐稀疏。最有趣的是括号里的"撚髭图",暗示这幅画像可能定格了诗人捻须沉思的经典姿态,与现实中胡须渐少的对比形成幽默反差。
全诗短短20字,用"诗冢""殉髭"这样鲜活的意象,把文人创作的执着、岁月的痕迹和自嘲的智慧都浓缩其中,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艰辛与乐趣。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