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汉槎秋笳集有作 其一

吴江词赋客,谪戍自丁年。泪渍松花月,愁深粟末烟。

东随射鱼部,北尽落雕天。弟子多蒙古,人称教习贤。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清代诗人吴兆骞(字汉槎)被流放东北的经历,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文化传播的故事。

首联"吴江词赋客,谪戍自丁年"说吴兆骞本是江南才子(吴江指江南),却在壮年时期(丁年)被流放边疆。这里用"词赋客"强调他的文人身份,与后面的"谪戍"形成强烈反差。

颔联"泪渍松花月,愁深粟末烟"用东北特有的松花江、粟末水(即松花江古称)等意象,描绘他在边疆的愁苦生活。"泪渍"二字形象地写出他对着月亮流泪的孤独画面。

颈联"东随射鱼部,北尽落雕天"写他流放的足迹之远。"射鱼部"指以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部落,"落雕天"形容极北之地,说明他被发配到了当时最偏远的地区。

尾联最有意思,说虽然处境艰难,但这位江南才子在当地收了很多蒙古族学生,因为教学出色被人称赞。这既展现了文化的力量,也体现了诗人即使在逆境中仍坚持文化传承的精神。

全诗通过流放文人的遭遇,展现了两个动人之处:一是个人命运的坎坷(从江南才子到边疆囚徒),二是在苦难中依然坚守文化使命的坚韧品格。诗人用"松花月""射鱼部"等具象化的边疆风物,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遥远异乡的孤独感。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