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子瞻荔支叹

蜀中荔支止嘉州,余波及眉半有不。
稻糠宿火却霜霰,结子仅与黄金侔。
近闻闽尹传种法,移种成都出巴峡。
名园竞撷绛纱苞,密清琼肤甘且滑。
北游京洛堕红尘,吞笼白晒称最珍。
思归不复为蓴菜,欲及炎风朝露匀。
平居著鞭苦不早,东坡南窜岭南道。
海边百物非平生,独数山前荔支好,
荔支色味巧留人,一管年来白发新。
得归便拟寻乡路,枣栗园林不须顾。
青枝丹实须十株,丁宁附书老农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通过对荔枝生长环境、种植方法及果实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诗的开头提到,荔枝主要产自四川的嘉州,但后来传到了眉州,甚至到了成都和巴峡地区。这表明了荔枝种植范围的扩展,也体现了荔枝作为珍贵水果的受欢迎程度。

接下来,诗中提到有人从福建引进了种植荔枝的方法,使得荔枝能够在更多地方生长。这一段说明了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提高了荔枝的产量和质量。

诗中描述了园子里的荔枝果实,就像是包裹着红绸的精美的礼物,果实圆滑甘甜,这些都是对荔枝外观和口感的高度赞美。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作者北上京城的经历,尽管在京城生活忙碌,但对荔枝的思念之情依旧浓厚,甚至比对家乡的其他特产,如蓴菜还要强烈。这体现了作者对荔枝的深厚感情。

随后,诗中的情感转向对故乡的怀念。作者提到自己因为思念荔枝,想要早日回到故乡。他说,即使回到家乡,也不需要别的果实,只想种上十株荔枝树。

最后,诗中叮嘱老农圃将这一愿望转告给其他人,这样可以确保实现他种荔枝的计划。

整首诗通过对荔枝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也透露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