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四首 其二

胡羊代马得安眠,穷发之南共一天。
又见子卿持汉节,遥知遗老泣山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背景是苏辙出使契丹途经涿州时的见闻。全诗用朴实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前两句"胡羊代马得安眠,穷发之南共一天"是说:北方游牧民族(胡人)的羊群替代了战马,暂时获得和平;但无论多么偏远的地方(穷发之南),我们都共享同一片天空。这里用"羊代马"的意象暗喻暂时的和平状态,同时强调天下同源的理念。

后两句"又见子卿持汉节,遥知遗老泣山前"用了苏武(字子卿)持节牧羊的典故,把弟弟比作坚守气节的苏武。想象那些留在北方的中原遗民,看到宋朝使节时在山前落泪的场景。这里既有对弟弟使命的期许,也流露出对故土百姓的牵挂。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通过"共一天"的空间意象,通过苏武持节的历史典故,通过想象中遗民落泪的画面,把兄弟之情、家国之思、历史之叹融为一体。苏轼用最平常的景物(羊、马、天空、山),却写出了最深沉的家国情怀,这正是他作为大诗人的高明之处。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