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秋风中的壮烈战争场景,语言简练却充满力量感。
前两句"秋风边塞上,飞檄忽纵横"用秋风营造肃杀氛围,突然出现的紧急军情文书(飞檄)暗示战事爆发。一个"忽"字生动表现了战争的突发性。
中间四句展现军事行动:将军独自率领三军,兵分四路出击。"阴山锋始接"写两军在阴山短兵相接,"瀚海帐皆倾"形容敌军营地被彻底摧毁。这两句对仗工整,"锋始接"与"帐皆倾"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战争的激烈和我军的勇猛。
最后两句"缚得名王至,声驱右北平"是高潮部分:活捉了敌军首领,威名远播至右北平地区。这里没有直接描写战斗过程,而是用结果来反衬战争的胜利,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全诗节奏明快,像一组电影镜头:从战报传来、调兵遣将,到短兵相接、大获全胜,最后定格在凯旋的荣耀时刻。诗人用"飞檄""纵横""倾"等动态词汇,配合"秋风""阴山"等边塞意象,成功塑造出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歌颂了边关将士的英勇善战。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