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邵雍(字尧夫)用轻松自嘲的口吻写下的生活感悟,核心是借写诗表达自己对世间变化的观察。
开头和结尾重复说"尧夫不是爱写诗",其实是用反语强调——他写诗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而是因为眼前景象触动了他。
中间四句像一组镜头:
1. 看到的风景:近处是繁华的京城园林,远处是高耸入云的楼阁,展现人世间的热闹景象。
2. 感受的变化:早晚天气阴晴不定,就像人际关系一样聚散无常(用天气比喻人情冷暖)。
3. 深远的思考:最后望向远山,山色朦胧如同皱眉,暗示人生许多问题没有答案,只能默默接受。
全诗妙在把日常所见(园林、楼阁、天气)和人生哲理(人情冷暖、世事无常)自然结合,像朋友聊天般娓道来。邵雍没有直接说教,而是带我们看他眼中的世界,让读者自己体会:热闹的京城终会变,亲密的人也会走散,唯有远山永远沉默——这种淡淡的惆怅,正是普通人都会有的生命感悟。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