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艰难时局中的忧虑和无奈,同时透露出坚守本心的决心。
前两句写生活困顿、前路迷茫——日子过得萧条冷清,自己像迷路般徘徊不前。"刀俎堪惊身是鹿"用砧板上的鹿比喻自身处境危险,"云宵还念食无鱼"则说即便身处高位仍要为温饱发愁,展现生存困境。
中间四句体现作者的人生态度:只求保留东海边能种桑的土地(维持基本生计),不敢学陶渊明写《归园田居》那样潇洒归隐。这里用"敢作"的反问语气,暗示现实不允许他超脱。
最后两句转到黄河决堤的时事——听说治河的柴草都不够用,想请教太史公《河渠书》里的治水方法。通过治水难题的隐喻,既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也暗含想为国家出力的心愿。
全诗用质朴的比喻(砧板上的鹿、种桑种豆)和典故(东海桑田、太史公治水),将个人困顿与国家忧患紧密结合,在自述窘境时不失家国情怀,展现了传统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境界。
宋琬
宋琬(1614~1674)清初著名诗人,清八大诗家之一。字玉叔,号荔裳,汉族,莱阳(今属山东)人。顺治四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永平兵仆道、宁绍台道。族子因宿憾,诬其与闻逆谋,下狱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吴、越间,寻起四川按察使。琬诗入杜、韩之室,与施闰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与严沆、施闰章、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