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孤山林和靖梅坞陈迹
西湖湖水清可{左奭右斗},孤山山人瘦有馀。
梅花五更清夜梦,周易一卷前身书。
经年竹户与僧语,僧房绕湖三百区。
客来放鹤未忍去,更为修竹聊须臾。
衡山道士古须发,苦语不似公肤腴。
芙蓉为裳月为佩,荷芰结屋游龙车。
朝驰八纮莫四极,上挈太古中唐虞。
子房自是赤松后,渊明初无彭泽趋。
平生自谓公不死,意不一见成空虚。
买舟今夕定不寐,直恐长啸来清都。
梅花五更清夜梦,周易一卷前身书。
经年竹户与僧语,僧房绕湖三百区。
客来放鹤未忍去,更为修竹聊须臾。
衡山道士古须发,苦语不似公肤腴。
芙蓉为裳月为佩,荷芰结屋游龙车。
朝驰八纮莫四极,上挈太古中唐虞。
子房自是赤松后,渊明初无彭泽趋。
平生自谓公不死,意不一见成空虚。
买舟今夕定不寐,直恐长啸来清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杭州孤山林和靖(北宋隐士)故居时的所见所感,通过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现了隐士生活的高洁与超脱。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隐士生活图景(前八句)
用"湖水清可见底""山人清瘦"开篇,勾勒出孤山纯净的环境。梅花、周易、竹户、僧房等意象组成隐士的日常:深夜赏梅、研读经典、与僧人论道。特别提到"放鹤"典故(林和靖养鹤的著名故事),暗示主人虽已不在,但风骨犹存。
2. 精神境界升华(中间六句)
通过道士、芙蓉、荷屋等仙气飘飘的意象,将隐士生活升华为精神漫游。诗人想象隐士能"朝驰八方夜游四海",心灵自由穿梭于上古尧舜时代,暗喻其思想超越时空限制。
3. 追慕之情(最后六句)
诗人直言自己像崇拜神仙般敬仰这位隐士,把张良(子房)、陶渊明两位著名隐士拿来类比,感叹"以为您永远不会逝去"。最后"彻夜难眠""仿佛听到长啸"的描写,生动表现了诗人对隐士风骨的向往之情。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湖水/梅花/竹户"等清新意象构建出遗世独立的隐士世界
- 虚实结合,既有实景描写又有浪漫想象
- 通过历史人物类比(张良、陶渊明)深化主题
- 结尾的"长啸"给人余音绕梁之感,暗示精神传承永不消散
诗人通过探访隐士故居,实际上是在追寻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在今天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释宝昙
释宝昙(一一二九~一一九七),字少云,俗姓许,嘉定龙游(今四川乐山)人。幼习章句业,已而弃家从一时经论老师游。后出蜀,从大慧于径山、育王,又从东林卐庵、蒋山应庵,遂出世,住四明仗锡山。归蜀葬亲,住无为寺。复至四明,为史浩深敬,筑橘洲使居,因自号橘洲老人。宁宗庆元三年示寂,年六十九(本集卷一○《龛铭》)。昙为诗慕苏轼、黄庭坚,有《橘洲文集》十卷。《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宝昙诗,以日本东山天皇元禄十一年戊寅织田重兵卫仿宋刻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集外诗附于卷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