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大夫赴行在所
西北连年杀气高,群盗横行如猬毛。
廉颇李牧不世出,吾皇侧席心焦劳。
汾阳自古多壮士,曹侯意气千人豪。
年今四十犹偃蹇,拊髀长叹淹龙韬。
慨然挥袂谒行在,报国已淬腰间刀。
登坛拜将预指日,看君举手清风涛(以上《梅溪先生文集》卷一)。
廉颇李牧不世出,吾皇侧席心焦劳。
汾阳自古多壮士,曹侯意气千人豪。
年今四十犹偃蹇,拊髀长叹淹龙韬。
慨然挥袂谒行在,报国已淬腰间刀。
登坛拜将预指日,看君举手清风涛(以上《梅溪先生文集》卷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一位怀才不遇的将军决心报国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战乱背景的紧迫感
开篇就用"西北连年杀气高"直接勾勒出边疆多年战乱的画面,"群盗横行如猬毛"这个比喻特别生动——把敌人比作刺猬的硬毛,既表现敌人数量多,又暗示他们带来的刺痛感。皇帝"侧席心焦劳"的细节,说明连统治者都坐立不安,突出局势危急。
2. 英雄的困境与觉醒
诗人用廉颇、李牧这两位古代名将作对比,暗示当下缺乏良将。主角曹侯(曹大夫)被形容为"千人豪",四十岁却像宝剑被藏在鞘里("淹龙韬"),只能拍着大腿叹气。这个细节特别真实,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有本事却不得志的军人形象。
3. 热血报国的决心
转折点在"慨然挥袂"这个动作——曹大夫突然挥袖起身,就像我们现代人下定决心时会拍案而起。最后两句最精彩:说他腰间佩刀已经磨亮("淬"字用得精妙),拜将封侯指日可待,结尾"举手清风涛"的想象特别大气,仿佛能看到他一挥手就能掀起清风巨浪,暗喻他即将大展宏图。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国家危难时,普通人挺身而出"的热血感。诗人没有直接夸曹大夫多厉害,而是通过战乱的紧迫、皇帝的焦虑、个人的不甘这些侧面描写,最后爆发在"磨刀赴战场"的动作上,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人物的英雄气概。这种从压抑到爆发的情绪递进,就像看一部热血电影的剧情推进,很容易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