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表达对世俗名利的厌倦和对自我价值的思考,语言直白却意味深长。
前两句用"腐巤鹓雏"(腐烂的野鸡和幼鸟)比喻世人争名夺利的可笑,说这些争斗毫无意义。三四句更是直接吐槽:世上最烦人的就是那些装睡不愿面对现实的人,最恶心的就是追求虚名的人。
五六句用"朱弦"(古琴)和"白发"两个意象形成对比:抛弃高雅志趣后,内心空虚;而白发暗指岁月流逝,却无人理解自己的忧愁。最后两句突然转为豁达:笑着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历史长河中,等将来再和友人细细评说人生真谛。
全诗最精彩的是两种情绪的碰撞:前面像愤青一样痛骂世俗,后面突然看开放下。这种从愤怒到超脱的转变,正是许多现代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诗人用喝酒闲聊般的语气,说出了对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与其争名夺利,不如保持清醒,用更长远的眼光看待生命。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