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父亲痛失爱婿的悲泣之作,字字血泪,句句揪心。
首联用"明珠从掌心坠落"比喻女婿突然离世,展现了父亲视如珍宝的情感。一个"恸"字道出撕心裂肺之痛,更令人震惊的是女婿竟因此悲痛过度而追随亡者而去(暗含殉情之意)。
颔联刻画双重悲剧:活着要强忍悲痛安慰脆弱的女儿("回肠"形容内心绞痛),死者(女婿)却因放不下年迈双亲而难以安息。"生怕"与"死难"的强烈对比,凸显生死两难的煎熬。
颈联用佛教意象感叹人生无常。"短长梦"说生命不论长短都像一场梦,"露电光"喻美好时光转瞬即逝。两句暗示女婿的离世或许是前世因果,透着无奈的宿命感。
尾联最令人心酸:变卖家中琴书(读书人的命根子)来置办简陋丧事,最后反问"名门望族谁会相信我们其实一贫如洗",既揭露了文人清贫的真相,更反衬出对女婿深沉的爱——宁可倾家荡产也要给他最后的体面。
全诗通过"掌中珠-断肠人-卖琴书"的递进描写,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楚、贫贱夫妻百事哀的凄凉、生死两茫茫的无助,层层剥开给我们看。最打动人心的,是藏在"变卖家当办丧事"这个细节里那份笨拙而厚重的爱。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