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林思隐之金陵

布衣何事欲朝天,螺渚霜空见发船。
闽树晓关分楚泽,越城寒火接吴烟。
白门酒熟谁同醉,华馆灯孤笑独眠。
阙下名公多旧识,莫令归兴后春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林思隐的朋友离开家乡前往金陵(今南京)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不舍和祝福。

首联"布衣何事欲朝天"用问句开头,点明友人作为普通百姓却要前往京城(朝天)的疑惑。"螺渚霜空见发船"则描绘了清晨霜气中启程的画面,暗示离别的不舍。

中间两联通过空间转换展现旅途景象:"闽树晓关分楚泽"写福建的树木与楚地(湖南湖北)的水泽在晨光中逐渐分离;"越城寒火接吴烟"写浙江的灯火与江苏的烟霭相连。这两句用地理意象串联起整个江南地区,展现友人漫长的旅程。

颈联"白门酒熟谁同醉"想象友人到达金陵后独自饮酒的寂寞,"华馆灯孤笑独眠"则设想友人独宿豪华馆舍的孤独。这两句通过对比热闹与孤独,表达对友人处境的关切。

尾联"阙下名公多旧识"安慰友人在京城有很多故交,最后"莫令归兴后春前"是诗人最真挚的叮嘱:希望友人不要因为留恋京城而耽误了回家的时间。这里的"春前"暗含早日归来的期盼,也暗示着诗人对重逢的期待。

全诗以空间为线索,从启程到路途再到目的地,最后回到对归期的期盼,在时空转换中寄托深情。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和想象画面,将对友人的牵挂融入字里行间,展现了含蓄深沉的友谊。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