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山仁禅师赞
三支习气,其毒炽然。
熏烝识心,盘屈纠缠。
众生不明,横生疑怖。
忽然见之,辄自惊仆。
空花世间,本离生灭。
廓然十方,露其窘穴。
唯矬师叔,是大幻师。
与夺万法,自在娱嬉。
乃知大千,皆公戏具。
手中木蛇,是曹家女。
熏烝识心,盘屈纠缠。
众生不明,横生疑怖。
忽然见之,辄自惊仆。
空花世间,本离生灭。
廓然十方,露其窘穴。
唯矬师叔,是大幻师。
与夺万法,自在娱嬉。
乃知大千,皆公戏具。
手中木蛇,是曹家女。
现代解析
这首《疏山仁禅师赞》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禅师的智慧境界,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众生困境的比喻
诗中用"三支习气"比喻人们被贪嗔痴三种烦恼缠绕,像毒火一样烧灼内心。普通人因为看不透世界本质("空花世间"指虚幻如空中花),面对烦恼时只会害怕逃避,就像突然见到鬼怪会吓倒("辄自惊仆")。
2. 禅师的超脱智慧
禅师被比作"大幻师",能看透世间万物都是幻象("大千皆公戏具")。他像玩玩具一样自在掌控万物规律("与夺万法"),连手中普通的木蛇都能点化成神奇("是曹家女"用典故形容点石成金的能力)。
3. 禅理的生动表达
全诗用"毒火缠心""空花""木蛇变美女"等具体意象,把抽象的禅理可视化。特别是最后两句,用魔术师变戏法的场景,形象说明禅师"看破虚幻即自由"的境界——当认识到世界如梦幻泡影时,反而能获得真正的自在。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市井化的魔术、玩具、毒火等生活化比喻,把深奥的"看破放下"禅理变得鲜活可感,让读者在想象奇特画面时自然领悟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