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道士陈天隐

岂不逍遥自采真,世间何地可容身。
碧潭秋月元无物,丽日祥风只爱春。
天上尽多知己友,尘中安得见心人。
赤虬一跃蓬莱近,又恐丹丘有宿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道士追求逍遥自在却难以融入世俗的矛盾心理,充满哲理和想象力。

前两句直白地表达了道士的困境:虽然追求逍遥自在的修行生活("采真"指修道),但现实世界似乎没有他的容身之处。这种矛盾感很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我们内心渴望自由,却常被现实束缚。

中间四句用自然景象作对比:"碧潭秋月"的纯净与"丽日祥风"的温暖,暗示修行者眼中不同的精神境界。诗人认为天上(理想世界)有很多知心朋友,但人间(现实世界)却难遇知己,这种孤独感很有感染力。

最后两句最精彩:用"赤虬"(红色龙)飞升的意象表现对仙境的向往,但突然转折——又担心蓬莱仙山早有前世因果("宿因")。这个结尾妙在突然自我怀疑,让超脱的追求显得更真实。就像现代人追求理想时,也会担心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龙、蓬莱等奇幻意象,把修行写得生动不枯燥
2. 坦诚展现修行者的内心挣扎,不是一味说教
3. "又恐丹丘有宿因"这样的心理描写特别真实,神仙也会自我怀疑
4. 对"知己难寻"的感叹,古今中外的人都能理解

就像现代人纠结"该追求梦想还是安稳生活",这首诗用仙侠故事的外壳,讲了一个关于选择与迷茫的永恒命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