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京二绝 其二

犀箸金槃不暇尝,更须石上捣黄粱。
数钱未免河东旧,不识前朝大练光。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日常生活的细节,巧妙讽刺了权贵阶层的奢靡与短视。

前两句描写富贵人家的饮食排场:他们用犀牛角做的筷子、金盘子吃饭,却连品尝都来不及(暗示铺张浪费);还要特意在石臼里捣碎黄粱(一种精细粮食)来彰显身份。这里用"捣黄粱"这个夸张动作,突出他们为追求精致而做作的姿态。

后两句笔锋一转:这些人像河东守财奴一样忙着数钱("河东旧"用典指代吝啬鬼),却认不出前朝"大练"这种粗布的光彩(暗指简朴美德)。诗人用"不识"二字点出关键——这些人在追逐金钱和奢华时,早已丧失了辨别真正价值的能力。

全诗像一幅漫画:一边是忙着摆谱的暴发户,一边是被遗忘的传统美德。诗人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通过"捣黄粱""数钱"这些生动细节,让读者自己看到富贵背后的空虚。这种用生活场景说理的方式,既通俗又深刻,就像今天我们说"土豪炫富"时的会心一笑。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