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西归赞》用简单生动的意象,讲述了一个修行者历经沧桑后对归宿的思考。
前两句"壁观九年,葫芦按水"像电影开场:一个人面壁修行九年,手里却只按着个飘在水面的葫芦——看似专注修行,实则内心像葫芦一样随波浮沉。这里暗指修行多年却未得解脱的困境。
"无计脱身,强分皮髓"像是自嘲:明明找不到超脱的方法,却硬要区分修行的表面功夫(皮)和真正精髓(髓)。就像我们常纠结形式与本质,却越分越糊涂。
后两句画面感更强:"只履恓恓何处归"中,那只孤零零的草鞋就像迷路的自己;"月明后夜思熊耳"突然转到月光下的熊耳山(传说达摩葬身之处),用月光象征顿悟时刻——原来真正的归宿不在苦苦追寻,而在返璞归真。
全诗妙在用葫芦、草鞋这些日常物,把深奥的禅理讲得接地气。就像现代人追求成功多年后,突然发现答案可能就在最初那个简单的自己身上。最后那抹月光,恰似我们深夜独处时,心头闪过的清明时刻。
释智愚
释智愚(1185年—1269年),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16岁依近邑的普明寺僧师蕴出家。宝祐四年(1256年),在灵隐寺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利寺。景定元年(1260年),入住柏岩慧照寺。五年(1264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五年(1269年),卒,年八十五。为运庵禅师法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