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飞来寺
美哉江上亭,乐矣泉中水。
挹泉识亭名,定心亦泉理。
涓涓靡晦明,混混无终始。
静定蓄天光,畴能测兹泛。
野猿啼向人,老衲卧隐几。
至人独冥会,对此屡徙倚。
未论涤尘嚣,酌之等石髓。
云何柴桑诗,乐饥忘此止。
我诵泉亭篇,惕然悟深旨。
长歌震林木,大啸惊鸟起。
安得定心者,来共挹崖泚⑴。
挹泉识亭名,定心亦泉理。
涓涓靡晦明,混混无终始。
静定蓄天光,畴能测兹泛。
野猿啼向人,老衲卧隐几。
至人独冥会,对此屡徙倚。
未论涤尘嚣,酌之等石髓。
云何柴桑诗,乐饥忘此止。
我诵泉亭篇,惕然悟深旨。
长歌震林木,大啸惊鸟起。
安得定心者,来共挹崖泚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江边亭子中静观泉水、感悟人生的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开头两句直接赞美江上亭子的美丽和泉水的灵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挹泉识亭名"是说通过捧起泉水,理解了亭子名字的含义("定心亭"),而泉水的流动也暗含了"静心"的人生哲理。
中间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泉水:它不分昼夜地流淌("涓涓靡晦明"),永不停息("混混无终始")。在这样静谧的环境中,人的心灵也能沉淀下来,与天地共鸣。这时出现了野猿啼叫、老僧静卧的画面,更增添了超脱尘世的禅意。
"至人"(指悟道之人)在这里独自体会自然真谛,徘徊不忍离去。泉水不仅能洗去尘世烦恼,更如同仙露般珍贵。诗人联想到陶渊明(柴桑)的诗句,感叹这种忘怀世俗的快乐。
最后诗人诵读前人描写泉亭的诗篇,突然领悟其中深意,情不自禁放声长歌,惊飞林鸟。他希望能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这崖边汲取清泉,共同追求心灵的宁静。
全诗通过泉水这一意象,表达了追求内心平静、超脱物欲的主题。诗人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悟完美融合,既有对美景的生动描绘,又包含深刻的人生思考,读来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