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史十忠诗·丞相都督信国公文公
时平辄弃置,事迫甘前驱。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网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呜呼忠义臣,匪直科目儒。
江寒朔吹急,列城同一趋。
岂不寄便安,网常乃当扶。
移檄倡诸镇,奋袂躬援枹。
川决莫我回,万险栖海隅。
天乎复不济,道穷竟成俘。
一死事乃了,吾头任模糊。
悠悠讥好名,责人无已夫。
三衢有魁相,投老作尚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南宋忠臣文天祥的故事,用大白话来分析就是:
1. 英雄的无奈与选择
前四句说太平年代人才被埋没,但国家危难时(元军南下),文天祥这样的忠臣立刻挺身而出。他不是只会考试的读书人,而是敢拼命的真汉子。
2. 绝境中的抗争
"江寒朔吹急"用寒风比喻元军攻势凶猛,文天祥一边发文书号召各地抵抗(移檄倡诸镇),一边亲自上阵(奋袂躬援枹)。但就像洪水冲垮堤坝(川决莫我回),他最终退到海边,战败被俘。
3. 宁死不屈的精神
"天乎复不济"是文天祥的绝望呐喊,但他觉得死才能完成使命(一死事乃了),哪怕被砍头也不怕。有人嘲讽他"好名",诗人反驳: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责人无已夫)根本不懂忠义。
4. 讽刺对比
最后两句突然提到另一个高官(三衢魁相),老了还在当尚书享福,和文天祥形成强烈反差——有人苟且偷生,有人用生命捍卫信仰。
核心魅力:
- 用"网常乃当扶"(纲常伦理必须维护)等口语化比喻,把忠义精神说得特接地气。
- "吾头任模糊"这种血性宣言,比喊口号震撼十倍。
- 结尾的对比像一记耳光,让读者自然产生对英雄的敬仰和对懦夫的鄙视。
全诗像一部迷你热血电影,有绝境、有抗争、有生死抉择,最后用"你看别人在干嘛"的反问收尾,余味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