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恕先为富人子作风鸢图偿平生酒肉之饷富人

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轻松有趣的春日放风筝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前两句用"搓柳条""搓棉絮"这种接地气的的动作,展现制作风筝线的过程。"千寻"形容线搓得很长,暗示准备充分。这里用最普通的材料(柳条、棉絮)和最朴实的动作(搓),却酝酿着即将发生的奇妙事情。

后两句突然转折:看似简单的放风筝,其实蕴含着深刻道理。春风看似轻松地把风筝送上天空,实则需要恰到好处的力量。就像教育孩子,既不能用力过猛,也不能完全放任。最后"带将儿辈上青天"这个画面,既是对放风筝场景的生动描写,也暗喻着长辈培养下一代的美好愿望。

全诗妙在把深刻的育人哲理,藏在看似平常的放风筝活动中。通过"春风"这个温柔的力量,表达了教育要顺应天性、把握分寸的智慧。语言朴实如话,却让人在会心一笑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