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作品,表达了他对罗浮山美景的怀念和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
首联“奇峰四百三十二,别后相思不计年。”开篇就点明了罗浮山的奇峰之多,四百三十二座山峰,令人叹为观止。诗人离开罗浮山后,对它的思念之情无法用时间来衡量,可见他对罗浮山的喜爱之深。
颔联“寻梦客迷蝴蝶洞,看山秋上老龙船。”诗人想象自己像做梦一样迷失在罗浮山的蝴蝶洞中,又仿佛在秋天乘着老龙船游览罗浮山。这两句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将罗浮山的美景描绘得如梦如幻。
颈联“前身葛令仙为耦,左股蓬莱海化田。”诗人借用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仙境的向往。葛令指的是葛洪,东晋著名的道士,传说他在罗浮山炼丹成仙。诗人想象自己前世与葛洪为伴,在蓬莱仙境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尾联“风雨迷离图未得,诗魂寒渡瀑云边。”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用画笔描绘出罗浮山风雨迷离的美景,只能让自己的诗魂在瀑布和云雾之间游荡。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罗浮山美景的无限向往和无法言说的遗憾。
总结:这首诗通过对罗浮山美景的描绘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仙境的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