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道士告别友人、回归庐山的情景,充满宁静淡泊的山水意境和隐逸情怀。
前两句写离别场景很特别:道士知道自己要回哪里("归有处"),所以告别时只是微笑不语。这种含蓄的告别方式,比痛哭流涕更有深意,暗示修道之人的超脱心境。
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展现庐山美景:碧绿溪水流到山脚,苍翠树林掩映着洞府入口。这是道士的修行之地,白天可以踏着月光找山路,雨过天晴时能眺望远方的世外桃源。这些景物描写干净明亮,没有刻意修饰,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最后两句透露道士的人生追求:他终有一天会乘鹤仙去(道教成仙的象征),但即便到那时,他依然会深情回望人间故土。这里的"悲歌"不是悲伤,而是饱含深情的吟唱,说明修道之人也珍视人间真情。
全诗妙在把道教隐逸思想融入山水画面,没有说教味。通过"笑别""望花源""乘鹤"这些轻盈的意象,把严肃的修行生活写得充满诗意。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即便得道成仙,依然眷恋人间,这种矛盾心理让超凡脱俗的道士形象显得真实可亲。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