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太宁四年王敦自武昌下屯于湖明年六月敦将举兵内向明帝微行至于湖阴察其营垒而去唐温庭筠作湖阴曲盖为此也后汉王霸之孙改封芜湖吴时此地称于湖或称芜湖察其营垒则姑熟之西初无湖阴又且于湖乃芜湖也张文潜有于湖曲广

琅琊初渡秦淮水,外托奸雄抗胡垒。
白头欻发问鼎新,十万锐师同日起。
旌旗蔽江衔舳舻,卸帆钩堑屯于湖。
云昏雾惨恣诛杀,电激风奔传指呼。
谋狂虑逆天夺魄,昼梦环营日五色。
巴滇骏马去如飞,始遣轻兵索行客。
黄须英特神所怜,舍旁老妪留宝鞭。
宝鞭玩贼伫俄顷,野陌尘断生青烟。
石城战士争愤泣,君王试敌曾深入。
累累金印取封侯,忍瞰上流借馀力。
际山暴骨真可哀,向来胜负安在哉。
至今秋晚渔樵地,雨洗渍血空苍苔。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东晋时期权臣王敦造反的历史故事,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前八句描写王敦造反的阵仗:他带着十万精兵从武昌出发,战船遮天蔽日,驻扎在于湖(今芜湖)。这里用"云昏雾惨""电激风奔"等自然景象的剧烈变化,暗示这场叛乱带来的腥风血雨。

中间八句出现戏剧性转折:正当王敦做着皇帝梦时,晋明帝(诗中"黄须英特"指他)已经化装成普通人来侦察敌营。有个老太太藏起明帝的马鞭拖延追兵,这个细节让紧张的故事带上传奇色彩。明帝安全回城后,将士们都被他亲自冒险的行为感动。

最后六句是历史反思:当年堆积如山的尸骨早已化作黄土,胜负得失都成了过眼云烟。如今渔夫樵夫在当年战场劳作,雨水冲刷着青苔,仿佛在清洗历史的血迹。这种今昔对比特别震撼,提醒人们战争的虚无。

全诗最精彩的是把历史事件写成电影般的场景:有大军压境的压迫感,有君王冒险的紧张情节,还有老太太藏马鞭的民间智慧。最后用"雨洗血苔"的宁静画面收尾,让残酷历史有了种苍凉的美感。诗人通过具体形象告诉我们:再轰轰烈烈的权力斗争,最终都会被时间抹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