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的景色和历史沧桑,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首联"阿师何术陨天花,台迥登临望眼赊"用神话开篇,说不知哪位高僧施法让天花坠落(暗指雨花台得名传说),站在高台上远眺,视野开阔。这里既点明地点,又营造出神秘感。
中间两联写景:
"百里晴山围帝宅":晴朗天气下,群山环绕着帝王居所(南京曾是六朝古都)。
"六朝芳草入僧家":历经六个朝代的野草长到了寺庙里。这两句形成古今对比,暗示朝代更迭。
"层层树色寒烟合":层层树木与寒雾交融。
"历历车声古道斜":清晰的车马声从斜斜的古道传来。这两句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幽静中带着生机的画面。
尾联"铁锁销沉龙战后,落潮处处咽红沙"最深沉:当年战争的铁锁早已锈蚀("龙战"指激烈战争),退潮时处处沙滩仿佛在呜咽。用拟人手法,让沙滩替历史发声,表达对战乱历史的感伤。
全诗通过雨花台的景物,带出南京城的辉煌历史和沧桑变迁。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芳草入僧家""咽红沙"等意象,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历史兴亡的叹息。写景细腻,意境悠远,是怀古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