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悼念济阳夫人的作品,通过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与怀念。
首联“久接江山境,曾论子姓文”是说济阳夫人长期生活在江山胜境之中,也曾与人谈论家族子孙的教养问题。这两句点明她的生活环境和高尚品格。
颔联“於焉观内则,可以继前闻”意思是,从她的言行中可以看出她遵循传统妇德(“内则”指古代女性的行为规范),并且继承了前人的美德。这里强调她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
颈联“榛栗严宾豆,苹蘩洁祀芬”用具体的祭祀场景来表现她的品德。“榛栗”和“苹蘩”都是祭祀用品,说明她严谨持家,对礼仪一丝不苟,祭祀时也庄重洁净。
尾联“有人言不朽,片石合摩云”升华主题,意思是她的美德会被人们长久传颂,就像高耸入云的碑石一样永恒不朽。这里用“片石”比喻她的名声,表达了对她的高度赞誉。
整首诗语言朴素,但情感真挚,通过生活细节和传统意象,塑造了一位贤德女性的形象,并表达了对她的深切怀念。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