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善听泉图
山深断人迹,云白封樵径。
百丈响飞泉,风松静相应。
科头来几时,寂寂坐石磴。
恐是焦旷仙,无言独心证。
夕光岚雾霏,日色林壑暝。
岂为万虑空,兼以七弦定。
斋心灭众闻,幽耳满清听。
所以弃瓢翁,挂瓢则听莹。
百丈响飞泉,风松静相应。
科头来几时,寂寂坐石磴。
恐是焦旷仙,无言独心证。
夕光岚雾霏,日色林壑暝。
岂为万虑空,兼以七弦定。
斋心灭众闻,幽耳满清听。
所以弃瓢翁,挂瓢则听莹。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山听泉的宁静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境。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开篇四句用"深山"、"白云"、"飞泉"、"松风"勾勒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这里人迹罕至,只有自然的声音相互应和,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中间六句聚焦听泉者形象。"科头"(不戴帽子)暗示随性自然,"寂寂坐石磴"刻画静坐姿态。诗人猜测这可能是位像焦旷(古代隐士)那样的高人,在静默中感悟天地。夕阳下的山林雾气弥漫,明暗变化更添幽静。
最后六句揭示听泉的真谛。放下世俗烦忧("万虑空"),在琴声与泉声交融中获得心灵安定。专注倾听时,其他声音都消失了,只有清泉天籁充盈耳畔。结尾用"弃瓢翁"(许由)的典故,说明真正的智者不需要器物(挂着的葫芦),只需用心就能听懂自然的启示。
全诗通过视觉(山云光影)、听觉(泉声松涛)的多重描写,营造出空灵禅意的境界,传递出"静心方能感知自然之美"的生活智慧。诗人用质朴的语言告诉我们:当人放下执念、静心聆听时,最普通的一汪泉水也能成为启迪心灵的清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