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郭嵩焘联

勋名厕阿胡曾左,尤赖斡旋,遗嘱近九千言,无语非忧民忧国,自海疆筮仕,圣眷频邀,探源乘银汉槎,入穴返玉门辔,立功逾万里之外,艰哉声望重华夷,湘水余悲,吹箫会葬;
著述兼贾郑程朱,不分界划,亲承几二十载,每谈心教孝教忠,迨乡闾养疴,师恩愈渥,寄鱼作广济传,看鸟赋昌黎诗,延誉至百世而遥,幸矣栽培笃终始,泰山安仰,曳杖兴歌。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悼念晚清名臣郭嵩焘的,用现代语言分析,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理解:

一、功业成就
上联说郭嵩焘的政绩堪比曾国藩、左宗棠等重臣(阿胡曾左),特别擅长处理复杂政务(斡旋)。他留下的近万言遗书,字字关乎国家百姓(忧民忧国)。从沿海任职(海疆筮仕)到受皇帝重用(圣眷频邀),曾作为外交使节出洋(银汉槎指远行),又像汉代班超那样功成返乡(玉门辔)。在万里之外建立功勋,赢得中外敬重(声望重华夷),如今湘江边人们吹箫送葬。

二、学术贡献
下联讲他的学问融合了经学家贾逵、郑玄,理学家程朱(贾郑程朱),打破学术门户之见。作者追随他二十年,常听他教导忠孝之道。晚年他回乡养病(乡闾养疴),仍受朝廷关怀(师恩愈渥)。他的著作像韩愈的诗文一样流传(广济传、昌黎诗),名声将延续百世。

三、情感升华
最后用"泰山安仰"比喻失去这位德高望重的导师,如同仰望崩塌的泰山;"曳杖兴歌"则描绘众人拄杖悲歌送行的场景,表达深切哀思。

全联通过具体事例(外交、著作)和生动比喻(银汉槎、泰山),既展现了郭嵩焘政学双馨的全貌,又传递出真挚的缅怀之情。对仗处如"立功逾万里之外"对"延誉至百世而遥",凸显了他跨越时空的影响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