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扬州 其二

谯鼓鼕鼕入四更,行行三五入西城。
隔壕喝问无人应,怕恐人来捉眼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紧张而神秘的夜晚场景,读起来像一部微型悬疑片。

场景还原:
深更半夜(四更天),街上的报更鼓声咚咚响着。一小队人(三五成群)悄悄摸进西城。他们隔着护城河向对面喊话,却没人应答——原来守城的人早跑光了。这群人反而更害怕了,担心突然冒出陌生人把他们当奸细抓走。

诗句解析:
1. "谯鼓鼕鼕入四更"
- 用鼓声和"四更天"(凌晨1-3点)营造深夜的寂静感,同时暗示这是普通人熟睡的时间,反衬出行人的鬼祟。

2. "行行三五入西城"
- "行行"叠用强调小心翼翼的前进姿态,"三五"说明人少,整个画面像一组电影慢镜头。

3. 最精彩的是后两句的心理反转:
- 明明是自己做贼般潜入,发现无人防守后,居然"贼喊捉贼"地害怕起来。这种荒诞感生动展现了乱世中人人自危的心态。

深层意味:
诗人通过这个戏剧性片段,折射出战乱时期的特殊现象:
- 守城者擅离职守("无人应")
- 百姓草木皆兵("怕恐眼生")
- 整个社会信任崩塌(互相提防)

语言魅力:
全诗像用夜视摄像机拍的纪录片,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让人感到不安。特别是"喝问无人应"的静默,比厮杀场面更令人窒息,这种"寂静的恐怖"手法非常高级。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