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黄大景仁时的心情,用家常话道出了中年人的无奈与乡愁。
前两句像在拉家常:朋友在姑溪的雨夜摘春菜时,总念叨着要回乡种地。这种生活细节特别真实,就像现在城里人总说"等退休了就回老家种菜"一样。
中间四句突然变得沉重:看着夕阳下的山河,突然惊觉自己已经长白头发了。诗人说自己笨拙,既不会像鸟儿那样急着搭窝(指不会钻营),又被老婆孩子笑话不懂人情世故。这种自嘲特别戳心,就像现在中年人被说"混得不好"还要强装豁达。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想到老家母亲此刻可能正梦见自己,而自己在外漂泊得连头发都懒得梳。这里藏着最深的愧疚——母亲在老家牵挂,儿子在外狼狈,这种亲情牵挂跨越千年依然让人鼻酸。
全诗妙在把中年危机写得像聊天:开头是"想回家种菜"的玩笑,说着说着变成"混得不好"的苦笑,最后变成"想妈妈"的沉默。这种层层递进的情感,就像我们深夜翻朋友圈时,从晒美食突然开始感慨人生的那种真实。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