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吉
吾怀李长吉,善作幽怪诗。
及读南园篇,中心常怀疑。
生为唐宗室,身世非卑微。
浪游觅诗句,长有奚囊随。
不知何所感,乃作孤愤词。
欲买耶溪剑,誓从猿公归。
十年游扬州,薄幸杜牧之。
忍过事堪喜,此言亦若为。
文人多感触,千古类如斯。
哀怨虽刻骨,旁人那得知。
却怜长爪郎,平生未展眉。
倏忽赴帝召,未及辞阿㜷。
玉楼纵云乐,越游终虚期。
神剑不自跃,欲以报阿谁。
及读南园篇,中心常怀疑。
生为唐宗室,身世非卑微。
浪游觅诗句,长有奚囊随。
不知何所感,乃作孤愤词。
欲买耶溪剑,誓从猿公归。
十年游扬州,薄幸杜牧之。
忍过事堪喜,此言亦若为。
文人多感触,千古类如斯。
哀怨虽刻骨,旁人那得知。
却怜长爪郎,平生未展眉。
倏忽赴帝召,未及辞阿㜷。
玉楼纵云乐,越游终虚期。
神剑不自跃,欲以报阿谁。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唐代诗人李贺(字长吉)为题材,用平实的语言展现了他才华横溢却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诗中首先点明李贺擅长写奇幻诡谲的诗("幽怪诗"),但对他《南园》诗中流露的愤懑感到疑惑。作为唐朝宗室,他本可以过得不错,却选择带着诗袋("奚囊")四处漂泊写诗。
接着用几个典型意象概括李贺的人生追求:想买宝剑追随剑客(象征建功立业的抱负),在扬州漫游十年(暗指怀才不遇),像杜牧一样留下"薄幸名"。诗人理解这种文人常有的敏感多愁,但旁人是很难真正体会这种刻骨哀怨的。
最后描写李贺的悲剧结局:一生愁眉不展,英年早逝("赴帝召"指去世),来不及告别母亲("阿㜷")。虽然传说他死后在天宫写诗("玉楼"),但生前想游历越地的愿望终究落空,就像他的才华始终没能施展("神剑不自跃")。
全诗用"宝剑"这个核心意象贯穿,既写李贺诗风的锋芒,又暗喻他被埋没的才能,在惋惜中透出对天才命运的深刻理解。语言虽浅显,但通过具体细节(诗袋、皱眉、未实现的旅行)让一个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