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北境守将的贤能形象,同时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期待。
前四句通过"道路传闻"的侧面描写,展现河间守将吴仲庶的清廉贤明——军营安静无战事("卧鼓军无警"),幕府中还能悠闲作诗("赓歌笔不闲"),用日常细节生动塑造了一位治军有方、文武双全的将领形象。
后四句转为直接抒情。诗人认为这样的贤才应该回朝任职("禁闼"指皇宫),不该久留边关。最后用"升堂室"的典故(孔子学生进屋请教),谦逊地表示自己虽曾是旧友,但更期待能带回满箱新作,既表达敬重,又暗含对友人诗才的欣赏。
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通过军营日常和典故化用,在赞美将领的同时,也展现了宋代文人重视诗词交往的风尚。最妙的是将军事治理与文学创作自然结合,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儒将形象。
苏颂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