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九日感赋(己卯至壬辰(一九三九至一九五二))
霜意催砧,萸香恋袂,倦吟人在沧州。
梦冷东篱,那堪重省清游。
近来身似庭前树,感西风一例惊秋。
听沈浮,不说飘零,祗算淹留。
明年此日知何处,问夕阳无语,衰柳含愁。
匝地风波,几番误了扁舟。
莼丝已共江烽老,甚人前犹道归休。
恨悠悠,手把黄花,独上层楼。
梦冷东篱,那堪重省清游。
近来身似庭前树,感西风一例惊秋。
听沈浮,不说飘零,祗算淹留。
明年此日知何处,问夕阳无语,衰柳含愁。
匝地风波,几番误了扁舟。
莼丝已共江烽老,甚人前犹道归休。
恨悠悠,手把黄花,独上层楼。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1939至1952年间,通过秋日景象抒发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漂泊之苦和家国之忧。
上阕以秋日典型意象开篇:捣衣声带着寒意,茱萸香气沾在衣袖,疲惫的诗人漂泊在江南水乡。他梦见曾经在东篱赏菊的闲适生活,却不敢回忆那些美好时光。近来感觉自己就像庭院里的树,被秋风吹得瑟瑟发抖,暗示时局动荡让所有人都感到不安。"听沉浮"三句看似平淡,实则沉重——诗人不说自己漂泊无依,只说暂时停留,用克制语言表达更深沉的哀伤。
下阕转向对未来的迷茫。诗人不知明年此时会在何处,连夕阳和衰柳都沉默不语,暗示前途黯淡。"匝地风波"指遍地战火,多次阻断了归乡之路。莼菜本是江南特产,如今却和战火一样衰老,可叹有人还在劝他归隐田园。结尾"恨悠悠"三句最为动人:诗人手执菊花独自登楼,这个动作既延续了古代文人重阳登高的传统,又通过"独"字突出现实的孤寂,将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融为一体。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用日常景物和朴素语言,道出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无奈。没有直接写战争惨状,但通过"茱萸香""莼菜"这些江南风物的变迁,通过"树惊秋""柳含愁"的拟人化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和平生活的脆弱。特别是"不说飘零,祗算淹留"这样含蓄的表达,比直接哭诉更显深沉,展现了传统文人在苦难中的隐忍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