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在端午节参加官府宴会时写的应酬之作,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自己作为小官员的谦卑心态。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开篇四句描绘了国家太平的景象:大道畅通,百姓安居乐业,朝廷的恩泽像阳光一样普照四方。用"天光"比喻皇恩,形象生动。
2. 中间六句写端午宴会的场景:在初夏端午时节举办宴会,鼓乐声中透着凉爽气息,歌舞表演映照着明媚阳光。这里"履霜"是比喻手法,形容宴会的高雅整洁。随后称赞当地太守治理有方,使淮夷地区(当时较偏远的地方)也变得繁荣安定。
3.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谦:作为低阶官员,自己只能恭敬地献上对国运长久的祝福。"拜手"这个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恭敬的态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天光""悬圃"等美好意象来歌颂盛世 - 通过鼓乐、歌舞等细节描写,让宴会场景跃然纸上 - 结尾的谦逊态度展现了传统文人的品格 - 虽然是为官场应酬而作,但语言清新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感觉
诗人通过这场端午宴会,既赞美了国家治理的成效,也表达了自己安守本分的心态,展现了盛唐时期地方官员的生活片段。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润州延陵人,祖籍兖州。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江南储氏多为光羲公后裔,尊称为“江南储氏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