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陪游秦驻山得诗六首 其四
山后石状狠,山前林霭浓。
名蓝缭而深,风气于焉钟。
下有千头橘,上有百丈松。
潮声卷地起,响答出谷钟。
禅扉日日开,未缺茗碗供。
留题纪岁月,孰继三人踪(半潮庵老僧出素册乞诗)。
名蓝缭而深,风气于焉钟。
下有千头橘,上有百丈松。
潮声卷地起,响答出谷钟。
禅扉日日开,未缺茗碗供。
留题纪岁月,孰继三人踪(半潮庵老僧出素册乞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秦驻山的自然风光和禅院生活,语言平实却充满画面感。
前四句写山景:山后怪石嶙峋,山前树林被雾气笼罩,有名的寺庙(名蓝)在深山中若隐若现,整个环境显得幽深神秘。"风气于焉钟"是说这里汇聚了天地灵气。
中间四句用具体事物展现生机:山下种着成片的橘树,山上挺立着高大的松树。潮水声从地面翻涌而起,与山谷里传来的钟声相互应和。这里"响答"二字用得巧妙,把自然声响与寺庙钟声的互动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四句转入禅院日常:寺庙大门天天敞开,随时备好茶水招待访客。老和尚拿出素白册子请诗人题诗留念,诗人感慨不知以后谁会像他们三人一样在此留下足迹。这里的"三人踪"可能指诗人与同行者,也暗含对知音难觅的淡淡惆怅。
全诗就像一组山水镜头,从远山推到近景,再定格在禅院的生活细节上。诗人用橘子、松树、潮声这些接地气的意象,把深山古寺写得既有烟火气又不失清幽,最后以题诗留痕收尾,留下余韵。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