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愁岭

危峰伸佛臂,坦掌高及天。
既坦复斜耸,似秉重台莲。
昨行望眙𥈭,今喜升其巅。
皂日凝槲阴,射袂流暧烟。
烟底猎猎声,辨为下山鸢。
在鸢去此山,固犹千寻悬。
焉知对面峰,苍峻倍逾前。
岂无峰上人,笑我尚重渊。
高境安有穷,退葸诚堪怜。
便鼓精力强,去者已居先。
缚履猛求进,云来拒吾肩。
轵径布铦石,懦沙裹为棉。
又防戒慎疏,祸遭中路颠。
碧落无近期,曷由遘上仙?

现代解析

这首诗《凫愁岭》描绘了作者攀登险峻山峰的体验,充满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

开篇用"佛臂"比喻山峰的陡峭,像佛祖伸出的手臂直插云霄,山顶平坦处又像托着莲花的佛手。这种神圣的比喻暗示攀登不仅是体力挑战,更是精神修行。

登山过程充满矛盾心理:昨天远望时觉得高不可攀,今天登顶后却充满喜悦。但很快发现更高峰就在眼前——就像生活中达成一个目标后,总有新的挑战出现。作者用"峰上人"的视角自嘲:你以为登顶了,其实在更高处的人看来,你还在深渊里。

攀登细节描写生动:阳光透过树荫斑驳洒落,山风猎猎作响,老鹰从高空俯冲而下。这些自然景象烘托出山势的险峻。路径上的尖石和流沙更增加了危险感,就像人生路上暗藏的危机。

结尾发出哲理性感叹:蓝天看似近在咫尺,但真正的仙境永远难以到达。这暗示人生追求永无止境,既要勇往直前,也要保持敬畏之心。全诗将登山过程升华为对生命高度的追求,鼓励人们突破自我,又不失对自然的谦卑。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