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怀耐寂丈

皎然物表陈无已,奥衍潜通太古春。
自媚芳菲违世好,欲排阊阖寄孤呻。
成灰残炬心犹爇,本无浮根志岂伸?
闻道袖中有东海,倘持一勺泽凡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内心深沉的隐士形象,表达了他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坚守本心的孤傲情怀。

前两句写这位隐士(耐寂丈)像月光一样清澈脱俗,思想深邃如远古春天般纯粹。他像古代高士陈师道(陈无已)一样不慕名利,精神世界与古老智慧相通。

中间四句用对比手法展现矛盾:他独自欣赏花草的芬芳(自媚芳菲),这种雅趣与世俗喜好背道而驰;想向天门倾诉孤独(阊阖指天门),却无人理解。就像烧尽的蜡烛,心火仍在燃烧;像无根的浮萍,志向始终无法实现——这些比喻生动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最后两句突然转折:听说他袖中藏着整个东海(象征博大胸怀),或许能分一勺水来滋润平凡如鱼鳞的世人。这里用夸张的想象,既突显隐士的精神境界,又暗含作者希望获得指引的期盼。

全诗通过"月光-残烛""无根-东海"等意象碰撞,塑造出遗世独立又心怀慈悲的隐者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不被理解仍坚持自我"的孤勇,以及"在绝望中保持希望"的生命力。就像现代社会中坚持理想的人,即便被看作异类,内心仍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