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黄昏的伤感场景,核心是借李花的开落表达离别的痛苦。
前两句用"蛎粉墙"(白石灰墙)和"夕阳"营造出冷清的背景,诗人本想来探访春天的生机("讨春消息"),却发现眼前的春景反而触动了忧伤。这里"讨春"的"讨"字用得巧妙,像在向春天讨要快乐,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
后两句聚焦李花:东风中李花纷纷开落,这本是自然现象,但在满怀离愁的人眼中("离人"),却成了让人心碎的画面。"惆怅"和"断肠"直接点出痛苦的程度,就像心里被撕扯一样难受。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短暂的李花与永恒的离愁结合起来——花开花落只是一季,而人的相思之苦却绵长无尽。诗人没有直接说多想念,但通过看花伤情的细节,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心底的痛。这种借景抒情的写法,比直白说"我很伤心"更有感染力。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