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在荒凉客栈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声音传递思念之情。
前四句像一组电影镜头:空荡荡的客栈挂着破旧帷幔,荒凉的城里传来捣衣声。这捣衣声穿过寒霜传来,让深夜里的愁绪更加浓重。诗人用"空"、"荒"、"寒"、"愁"四个字,把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孤寂完全展现出来。
五六句写声音带来的感受:捣衣声让昏暗的油灯更显黯淡,又与计时的漏壶滴水声交织在一起。这里用"银灯暗"和"玉漏音"形成对比,捣衣声是粗糙的生活声响,漏壶声是精致的计时工具,两种声音的混合暗示着平凡生活中流逝的时光。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诗人感叹与友人分别太久,这捣衣声突然让他心头一震。这里的"惊心"用得巧妙,既是被声音突然惊动,更是被思念之情击中内心。全诗通过捣衣声这个日常细节,把漂泊在外的孤寂和对友人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生活中最普通的声音(捣衣声)作引子,把环境、时间和情感完美串联起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那种深夜独处时被思念突然侵袭的体验。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