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 其十
吾欲常随鹿豕群(宗臣),落花飞絮正纷纷(郑谷)。
祇令文字传清简(柳宗元),去作先生号白云(高骈)。
每饭独惭徐孺子(谢铎),锦衾深愧卓文君(陈陶)。
等閒遇事成歌咏(皮日休),歌杂渔樵断更闻(李商隐)。
祇令文字传清简(柳宗元),去作先生号白云(高骈)。
每饭独惭徐孺子(谢铎),锦衾深愧卓文君(陈陶)。
等閒遇事成歌咏(皮日休),歌杂渔樵断更闻(李商隐)。
现代解析
这首集句诗就像一幅拼贴画,把不同诗人的名句巧妙组合成新的意境。我们逐句来看:
"吾欲常随鹿豕群"开篇就表达想隐居山野的愿望,像鹿和野猪一样自由自在。紧接着"落花飞絮正纷纷"用飘零的春景渲染氛围,暗示诗人内心的纷乱。
中间四句形成两组对比:前两句"祇令文字传清简,去作先生号白云"写理想状态——用简洁文字传世,做个白云般逍遥的隐士;后两句"每饭独惭徐孺子,锦衾深愧卓文君"却暴露现实困境——吃饭时惭愧自己不如古代贤人徐孺子清高,盖着锦被又愧对卓文君这样的才女,显示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最后两句"等閒遇事成歌咏,歌杂渔樵断更闻"是全诗亮点:平常小事都能写成诗,这些诗歌混着渔夫樵夫的歌声忽远忽近。特别是"断更闻"三个字特别生动,仿佛让我们真的听见山野间时断时续的歌声。
全诗通过隐居愿望与现实惭愧的对比,最终落在"平凡生活处处有诗意"的感悟上。就像现代人向往田园生活却又放不下手机,这种矛盾心理古今相通。最妙的是诗人把这种纠结转化成了艺术——既然不能完全隐居,那就把日常点滴都变成诗,连渔夫砍柴声都能成为创作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