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虱
夙昔骛远图,一往气超轶。
逝将扫六合,焉事谋一室。
风尘大漠起,日月忽巳匿。
时贤改冠履,义士安斧锧。
岂必怀此都,所耻在国恤。
尚馀一顷田,岁俭犹种秫。
穷贱非有营,荷锄吾道毕。
作苦敢言勤,其雨庶草出。
浩歌登高原,北望气萧瑟。
投耒志不伸,解衣坐扪虱。
逝将扫六合,焉事谋一室。
风尘大漠起,日月忽巳匿。
时贤改冠履,义士安斧锧。
岂必怀此都,所耻在国恤。
尚馀一顷田,岁俭犹种秫。
穷贱非有营,荷锄吾道毕。
作苦敢言勤,其雨庶草出。
浩歌登高原,北望气萧瑟。
投耒志不伸,解衣坐扪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困境的复杂心境,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段(前四句)写理想抱负:诗人年轻时胸怀大志,像要扫平天下般豪迈,根本不屑于经营小家业。这里的"扫六合"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典故,展现了他建功立业的雄心。
第二段("风尘"到"国恤")写现实落差:社会突然动荡变天(大漠风尘、日月隐匿),周围人都见风使舵改变立场(改冠履),正直的人反而遭殃(安斧锧)。诗人痛苦的不是个人得失,而是国家危难让他感到耻辱。
第三段(剩余部分)写田园坚守:虽然只剩薄田,他仍坚持种高粱酿酒(种秫),过着清贫但自足的农耕生活。表面说"荷锄吾道毕"好像认命了,但"浩歌登高原"的举动,特别是最后"扪虱"的经典动作,透露出不甘——这个典故来自东晋名士王猛,一边捉虱子一边纵论天下大事,暗示诗人看似归隐,实则仍在忧国忧民。
全诗最动人的矛盾在于:诗人嘴上说归隐种田是人生终点,实际每个动作都在暴露未熄的理想之火。特别是结尾"扪虱"的定格画面,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既无奈又倔强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现代人边抱怨"躺平"边忍不住关注时事一样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