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纤叹

刺刺重剌剌,唧唧复唧唧。
只解促鬓丝,岂能催妇织。
织亦何用催,有丝愿成匹。
今夏蚕薄收,巧手闲刀尺。
昨下急急符,三日立税籍。
箧中无馀丝,红女泪双滴。
汝更催不休,使我不得息。
汝因贪与嗔,形化生股翼。
不特登我门,又入床下壁。
号我夜不眠,墐户无计塞。
何时清霜来,堀堁同一寂。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直白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底层百姓在苛捐杂税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全诗以"促织"(蟋蟀)的鸣叫声为线索,展现了三个层层递进的现实场景:

1. 开头用蟋蟀叫声("刺刺""唧唧")引出讽刺:蟋蟀只会催促人衰老(促鬓丝),却不能真的催促妇女织布。这里暗指官府就像烦人的蟋蟀,只会催税却不关心百姓实际困难。

2. 中间揭示残酷现实:今年蚕丝收成差,巧手的织女被迫闲置工具。但官府却紧急下达征税令(急急符),要求三天内完成登记。织女翻遍箱子找不出一根丝线,只能无助落泪。蟋蟀般的催税声让她不得安宁。

3. 结尾深化痛苦:诗人把催税官吏比作长了翅膀的蟋蟀,不仅闯进门来,还钻到床底墙角,让人整夜无法入睡。最后发出绝望的期盼——等到秋霜降临(暗指严酷刑法),这些害虫才能和尘土一起消失。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 用蟋蟀比喻官吏,既形象又充满讽刺 - "急急符""三日立税籍"等细节展现官府催逼之紧迫 - "红女泪双滴""夜不眠"等画面直击人心 - 结尾的"清霜"暗示百姓被逼到绝境,甚至期待用极端方式解脱

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虫鸣声,折射出封建压迫下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堪称古代版的"苛政猛于虎"。

舒岳祥

(1236—?)台州宁海人,字舜侯,一字景薛。理宗宝祐四年进士。仕终承直郎。尝以文见吴子良,子良称其异禀灵识,如汉之贾谊。后以文学名。宋亡不仕,避地奉化,与戴表元友善,表元之学,得力于岳祥为多。尝读书于阆风台,人称阆风先生。著述统名《阆风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