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曾经居住在山阴(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一带)的老者形象,这位老者曾经过着隐居的生活。诗中的“寓公”指的是居住在某个地方而不隶属于那里的身份,这里指的是这位老者选择在山阴过隐居的生活。
“一筇归借白头翁”,这里的“筇”是一种竹制的手杖,这里指的是这位老者带着手杖归来,仿佛借助了白头翁(一种常见的鸟类)的力量,表现出他轻松自在的状态。这句诗暗示了老者的年龄和他享受自然的生活方式。
“跏趺消得几多地”,“跏趺”是一种盘腿坐的姿势,这里形容老者的静坐状态。这句诗是说,老者在静坐中能消磨掉多少地方,或者说,他的内心世界多么宽广,不需要千岩万壑这样的广阔自然环境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老者在自然中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由的生活态度,虽然不需要多么壮丽的景色,但在简单的生活中也能发现其中的美和满足。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