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参加一场佛教法会的场景和感受,充满禅意和人生感悟。
开篇"隔水应霜钟"用钟声穿越水面营造出空灵氛围,暗示诗人循着钟声来到寺院。"刹那依燄慧"指在佛前烛火照耀下瞬间获得智慧,"六万绕神通"形容佛法无边,这两句展现了法会的神圣庄严。
中间"欢喜来侯白,清真遇葛洪"巧妙用典:侯白是唐代幽默大师,葛洪是道家名人,这里借指同行的侯瑶、葛怿两位朋友。诗人用幽默大师和道家真人的典故,既点明朋友身份,又暗示这场聚会既有欢声笑语,又有超脱世俗的意境。
结尾"独惭文字累"是诗人自嘲被文字所束缚,未能像佛法那样达到空明境界。这种自我调侃让全诗在庄严中多了几分亲切,也透露出诗人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短视频:先有悠远钟声,再有烛光法会,接着朋友谈笑,最后以幽默自嘲收尾。诗人把宗教体验、朋友相聚和人生感悟完美融合,既有神圣感又不失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一场既庄严又温馨的法会。
祝允明
祝允明(1460—1527)字希哲,号枝山,因右手有六指,自号“枝指生”,又署枝山老樵、枝指山人等。汉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祝枝山所书写的“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都是传世墨迹的精品。并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齐名,明历称其为“吴中四才子”之一。由于与唐寅遭际与共,情性相投,民间流传着两人的种种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