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元敬性夫

性夫论别与诗辞,元敬山中亦寄诗。病老虚名何足齿,二公高谊可从知。

经书在古真糟粕,义理人间自茧丝。拨尽寒炉煨栗火,不胜相忆弄残卮。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两位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对人生、学问的感悟。

前四句写友情:性夫(一位朋友)在分别时写了诗赠我,元敬(另一位朋友)也从山里寄诗给我。我老了病了,虚名不值一提,但从两位的高尚情谊就能看出他们的为人。这里作者用谦虚的口吻,衬托出朋友的真挚。

中间两句谈学问:古代的经书典籍(传统学问)其实像酒糟一样是古人思想的残渣,而人间真正的道理(人生智慧)却像蚕丝一样需要自己慢慢抽出来。这里作者表达了对书本知识的反思,强调实践和思考更重要。

最后两句是生活场景:我拨弄着炉子里烤栗子的炭火,忍不住想念你们,只能摆弄着没喝完的酒杯。这个画面既温暖又孤独,炉火和残酒衬托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用家常话写深挚情,把友情、学问、生活融为一体。最打动人心的就是最后那个烤火想朋友的画面,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真正的友谊不在于华丽的言辞,而在于平凡生活中那份温暖的牵挂。

庄昶

庄昶(1437~1499)明代官员、学者。字孔暘,一作孔阳、孔抃,号木斋,晚号活水翁,学者称定山先生,汉族,江浦孝义(今江苏南京浦口区东门镇)人。成化二年进士,历翰林检讨。因反对朝庭灯彩焰火铺张浪费,不愿进诗献赋粉饰太平,与章懋、黄仲昭同谪,人称翰林四谏。被贬桂阳州判官,寻改南京行人司副。以忧归,卜居定山二十余年。弘治间,起为南京吏部郎中。罢归卒,追谥文节。昶诗仿击壤集之体。撰有《庄定山集》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