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薙草行

东乡土高宜植棉,久雨草长青铺毡。
田家妇女停织作,趁晴尽出芸中田。
田在草间草没踝,赤日行天烈于火。
手不停锄汗满襟,面目都化城中黔。
暮归惊闻啼彻户,呱呱待哺儿饥苦。
哺儿更虑奉姑迟,急入厨中煮粥麋。
弥月劳劳心力计,棉高渐见花铃缀。
悬耜惟思弄机杼,谁知及早完秋税。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农村妇女在棉田除草的艰辛生活,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苦难与坚韧。

诗歌开头介绍了东乡土地适合种棉花,但连绵阴雨让杂草疯长,像铺了一层绿毯。为了抢农时,妇女们不得不停下织布活儿,顶着烈日下地除草。这里用"赤日行天烈于火"的夸张手法,突出酷暑难耐的劳动环境。

中间部分刻画细节:杂草淹没了脚踝,她们汗流浃背地不停挥锄,脸都被晒得黝黑。这个"城中黔"的比喻很巧妙,说她们的脸黑得像城里做苦力的犯人,既写实又暗含对剥削制度的讽刺。

最打动人的是暮归场景:刚到家就听见孩子饿得直哭,既要喂孩子又要赶紧给婆婆做饭,生动展现了农村妇女"上有老下有小"的多重压力。这里用"呱呱待哺"的哭声和"急入厨中"的慌张形成强烈对比。

结尾处笔锋一转:经过一个月的辛劳,棉花终于结铃,本以为能织布改善生活,却又要提前缴纳秋税。这个突然的转折,像一盆冷水浇灭了希望,深刻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从烈日下的棉田到炊烟袅袅的灶台,最后定格在沉重的税单上。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这些真实的生活片段,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农民"苦恨年年压金线"的无奈。最可贵的是,全篇都用白描手法,没有华丽辞藻,就像老农聊天一样朴实,却字字血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