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友人归乡时的复杂情感,既有不舍,又有对友人新生活的祝福,同时融入了诗人自身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
首联“频将乡思上层楼,又送归鞍易水头”直接点题:诗人经常因为思念家乡而登高远望,如今又要送别友人回乡。这里的“易水”既可能是实指,也暗含荆轲刺秦的典故,暗示离别时的悲壮氛围。
颔联“岂是途穷同阮籍,若为市隐失韩休”用了两个历史人物的典故。阮籍是魏晋名士,常因无路可走而痛哭;韩休是唐代贤相,敢于直谏。诗人用这两个人表达:友人归乡并非因为走投无路,而是选择了像韩休一样在民间保持高洁品格的生活方式。
颈联“烟霜植目枫林远,独鹤迎门桂树幽”转向景物描写:秋日的枫林笼罩在烟霜中,友人到家时会有仙鹤迎接,桂树散发着幽香。这些意象既点明秋季时令,又营造出高雅脱俗的意境,暗示友人品格高尚。
尾联“何处怀人最凄断,斜阳一片太湖秋”将情感推向高潮:最让人伤感的是,在太湖秋日的斜阳中怀念友人。太湖的广阔与秋日的萧瑟形成强烈对比,突显诗人内心的孤寂。
全诗通过“登楼望乡-送别友人-赞美其品格-秋景渲染”的结构,将送别之情与思乡之愁自然融合。诗中用典自然,枫林、独鹤、桂树等意象既美化友人形象,又暗含对其归隐生活的羡慕。最后以开阔的太湖秋景作结,留下无限怅惘,让读者感受到离别的永恒主题。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骨赵姿”之美。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书法出入晋唐,自成一格,能诗文。